亚洲动漫鼻祖缘何落伍
在很多发达国家,动漫产业都是支柱产业,日本和韩国的动漫业产值甚至超过汽车业。相比之下,被称之为亚洲动漫“鼻祖”的中国却落伍了。
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《白雪公主》诞生于1937年,而在1941年,中国便推出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《铁扇公主》。
但是,20世纪80年代以后,中国的动漫产业陷入低迷。据统计,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,日本动漫占去六成,欧美动漫占去三成,而中国原创动漫包括港台地区的在内,只有一成。
中国并不缺乏发展原创动漫的文化资源,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。下面一个例子或许更能说明问题。美国迪士尼公司开发的动画电影《花木兰》,题材是中国的传统题材,创作人才是中国的人才,在中国制作,却让美国动漫商赚了个盆满钵满。
中国动漫产业没有做强做大,也并非缺乏人才。国外的许多动画大片都是由中国人加工制作的,可以说,中国动漫人才济济。但中国成了外国动漫加工地的现实,是中国人的骄傲,也是中国动漫的悲哀。
中国动漫为何在起点很高的情况下,落得如今的尴尬境地? 困扰中国动漫的仍然是其自身的运作模式问题,找不到合适的盈利模式,产业链断裂,阻碍了中国动漫的前进步伐。
动漫市场呼唤“本土原创”
成立于2002年5月的上海影索数码公司,曾为世家、南梦宫等世界知名游戏公司加工制作游戏项目,与这些一线游戏公司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。但这家中国动漫企业仍然坚持原创模式,做自己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。这家企业的盈利模式是,通过和国外发行公司联合制作全三维动画电视连续剧,分享全球发行的版税。
总部在上海的影索数码已经在法国巴黎设立了分公司。今年9月,影索数码与法国电影发行商Image Resource 签订了一份共同开发电视动漫的合约。影索数码还计划明年在英国伦敦交易所创业板上市,成为第一家在英上市的中国动漫公司。
和影索数码一样,许多中国动漫企业一致认同,原创才是中国动漫产业的出路。
产业链亟待完善
针对国内动漫产业的现状,有专家指出:“我们有很多创作者而没有经营者,缺乏具有成功运作动漫市场的经营者,使得国内动漫产业链的经营环节已经出现了一个极大的缺口。”
在国外,动漫生产——播出——衍生产品开发——收益——再生产,是一个完整的产业循环链。在国外,动漫创作首先考虑的就是能不能做出优秀的衍生产品。动漫产业运作的真正成功,在于其产业链的整体策划、合理布局以及协同调配。一个很好的例子是,美国《变形金刚》白送给中央电视台播出,但他们却凭借出色的玩具设计理念、无处不在的销售网点、超前的品牌意识和先进的管理手段,多年来已经从变形金刚的相关产品中赚走了中国近50亿元。
相比之下,中国的动漫产业尚未进入形成可持续性发展阶段。可喜的是,近一年来,政府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。国内分管游戏产业的3个主要政府部门——信息产业部、文化部、新闻出版总署,以及主管动漫产业的中国广电总局,已经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,重点扶持本土游戏和动漫企业。
沃尔特·迪斯尼经常说,“迪斯尼的一切都是从一只老鼠开始”。中国的动漫产业,或许就从“孙悟空”、“葫芦娃”开始。
附:政策扶持
●1996年,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启动“中国儿童动画出版工程”(即“5155”工程),建立起华东、华北、中南、东北、西部5个动画出版基地。
●2004年4月20日,国家广电总局向全国印发《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》。《意见》从体制管理、市场经营和创作研究三个方面切入,基本勾勒出国产动画业的全新版图。
●2004年10月初,文化部成立“支持动漫和电子游戏产业发展专项工作小组”,决定实施“民族动漫和游戏精品工程”。
●2004年7月1日起,我国开始实行国产电视动画片题材规划制度。
●2005年1月1日起,实行优秀国产动画片推荐播出办法。
●2005年1月20日起,实行国产电视动画片发行许可制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