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小暑不算热,大暑三伏天。”今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16日。值得注意的是,2020年“三伏”长达40天,其中“中伏”是20天。
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日子。所谓的“伏天儿”,就是指农历“三伏天”,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。
可以这样理解:“伏”就是天气太热了,宜伏不宜动。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“伏”,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。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、四十天,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,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。
就时间而言,三伏天主要在公历7、8月份。留心观察可以发现,三伏天的时间长短并不是固定的,有时是40天,有时是30天。这跟它的计算方法等因素有关。
据专家介绍,每年入伏的时间也不固定,中伏的长短更是不相同。民间也有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的说法。
中国古代流行“干支纪日法”,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,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。
依照干支纪日排列,从夏至起第3个庚日为初伏,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。庚日出现早晚会影响中伏的长短,一般初伏为10天,中伏为10天或20天,末伏为10天。
随着入伏,这些禁忌千万不要犯:
三伏天,不少人怕热,会室内闭窗吹空调。其实,潮湿热、通风差的室内也易引发中暑而且使用空调不开窗换气,空气质量会变差,也会致病。
建议:每天开窗通风两次以上,每次15-30分钟。
三伏天,身体出汗多、消耗大,易疲劳、没胃口,不少人选择吃点果蔬了事。营养不全面,免疫力降低,就可能导致疾病。
建议:果蔬不能少:多吃富含钾的蔬菜水果,如香蕉、香瓜、西红柿、芹菜等;蛋白质:适当吃些瘦肉、鱼、鸡蛋等;谷物:出汗会丢失B族维生素,而谷类含丰富B族维生素。
人体经过冷水的刺激,会产生心跳加速、血压升高、肌肉收缩、精神紧张等不良反应。婴幼儿、老年人、经期或孕期女性、持续加班者、坐骨神经痛或关节炎患者、对冷过敏者尤其不能用冷水洗澡。
建议:洗澡水温不要过低或过高,35℃-40℃为宜;洗澡时间也不宜过久,10-15分钟即可,最长不超过30分钟。
不要怕热就不运动,或在空调房里呆天。要适量出汗,因为出汗既能排走体内毒素,又能调节体温。
建议:适量运动,不要整天泡在空调房,微微出汗对身体好。
三伏时节天气炎热,夜晚睡眠会受到影响,有条件者最好睡午觉,可保证下午精力充沛,也能有效预防冠心病、心梗等心脏疾病的发生。
建议:午睡以15-30分钟为宜,午睡后可轻微活动,喝一杯水。
对着空调直吹,会使颈背部肌肉受寒,造成颈部持续痉挛、后背酸痛等。
建议:室内空调温度不要低于26℃,肩背部不要直对着空调,可以搭个披肩。
大口急喝水,水分会快速稀释血液,加重心脏负担。对冠心病患者尤为危险。
建议:每次喝水不超200毫升左右,以温开水为佳,不要等到“口渴”再喝水,要少量多次补水。
冰淇淋等冷饮适当吃解暑,大量吃会伤身。冷饮会使胃黏膜下血管收缩,黏膜层变薄,出现黏膜水肿和糜烂。
建议:少喝冷饮,温白开水是最健康的饮品。
炎炎夏日,人更容易心浮气躁,但激动情绪伤身体。比如生气时,血压会上升,血管以及心脏部位所承受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高很多。
建议:保持平和舒畅的心情。情绪激动时,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来消除坏情绪,让心情平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