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会问到这个话题,这里集中一下以往的精华技术文章,系统阐述一下操作思路和基本的技法。 借小三的线稿示例: 3.根据底色的基本色调,新建图层确定整体的光源和氛围。这个步骤比较重要!很多时候,我们的上色习惯是马上转入我们感兴趣的局部,而忽视整体的色彩关系。因此首先先抓大感觉和大色调。 4.确定基本的暗部体积关系和阴影的形状位置。光影的设定需要一点常识,常识的积累靠生活的积累,如果一下子脑子比较空白,可以找相应的参考图帮助。 5.在基本的大色调基础上,画出局部的色彩变化。可以充分利用软件的便捷性,这里利用【颜色】模式的图层,用10%左右压力值的喷笔笔刷进行局部的【上色】。 6.为了增加局部的质感,增加一些对比效果。新建一层,模式为【柔光】,用一些粗糙的笔刷,前景色设为黑色,局部涂抹。然后用橡皮擦工具减弱。最后多执行几次锐化滤镜,完成纹理的制作。 最后整体调整一下,完成【底色上色法】。细节还可以深入,线稿的限制也可以被打破。这里我还是尊重原作,不作太多修改,主要说明一个上色的思路和可行性。希望大家有空积极尝试!
1.复制背景图层,把副本的混合模式改为【正片叠底】。(操作原因是隐藏白色,快速完成线稿的提取)
2.回到背景层,填充一种中性的灰色,确定画面的整体色调。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直接面对一张空白的画布而束手无策。接下去的过程中,你就会体会到【底色上色法】的好处。
小三的线稿中人物的姿势比较直,那么背景上的处理就要增加一些动感和空间感。我的构思是夕阳的氛围,因此用了一些斜方向的笔触来表现晚霞,同时增加画面的动感。
在色彩方面,确定主要的光源色和阴影部分的补色平衡,这些色彩变化都是建立在大色调的基础上。